因此她選擇留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繼續讀研究所,主修微生物學,指導教授是知名的病毒學家華格納(Robert R. Wagner, 1923-2001)。
[7]再者,語言學、記號學、心理學的發展,已使作者論自詡的統一自足的世界觀接受考驗,作品受到歷史/語言制約,不再是作者完整的自我表達,於是評論不再架構或找尋作者,乃有論者宣稱「作者已死」。[6] 六○年代開始,法國承襲俄國形式主義,主張文學作品為「整個藝術程序的總和」,發展結構主義之理論研究,重形式、輕內容、重技巧、輕個人心理的新思潮。
」[1] 巴贊在文中警告過分推崇作者論,會使作者神化,「把作者的尊位捧得太高,而把作品否定了。結構主義理論家羅蘭.巴特在這個潮流中居主導地位,貶抑文學家個人和「作者身分」。二十年後,美國學者約翰.希斯更激烈批評,以為作者論不過是「一種以美學名目為外衣,實際在文化上保守、政治上反動的藉口,企圖將電影從社會及政治的關切中抽離出來二十年後,美國學者約翰.希斯更激烈批評,以為作者論不過是「一種以美學名目為外衣,實際在文化上保守、政治上反動的藉口,企圖將電影從社會及政治的關切中抽離出來。」[2] 美國影評人兼長期紐約影展主席Richard Roud也對作者論之矯枉過正有所批評,他說:「《筆記》一旦捧了哪個導演,他以後的(和甚至以前的)作品自動就偉大絕倫起來……電影不是劇本、演技,甚至蒙太奇。
「凱爾接著指責作者論扮演的是反知識、反藝術的角色。他提出「作者原理」,說明作者應有: 技巧 個性(一個導演在導了多部電影後,一定會表現出不斷出現的風格,就像簽名一樣) 內在意義,是電影最高榮耀。至於現代飲食與慢性病之間的關係,或許我們能用「演化錯配(Evolutionary mismatch)」來看待,畢竟從傳統農業飲食變成現代飲食,也不過是這1、200年內發生的事情呀。
有了這項技能後,不管是肉還是植物食物,在加熱之後會變得更好消化。但看似沒什麼變化的飲食型態,若用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,其變化可是相當可觀。食物的產量與儲存技術,讓人口開始大量增加,遠遠超過採集狩獵的時代。人類飲食的演變 一個物種現在吃什麼維生,其實是經過很長時間適應環境演化而來的結果。
還有「糖」也開始廣泛的出現在各式各樣的食物或是料理之中。從人類飲食變遷來看,冰河期飲食(高蛋白質/低碳水化合物)和農業時代飲食(無糖高碳水化合物),是現階段多數人類比較能去適應的飲食結構。
農業時代:1萬2000年前 人們開始務農與飼養動物之後,飲食組成再度從高蛋白質飲食,轉變成高碳水化合物飲食,且佔比更高,來到了 70%。從相關的研究文獻,大致可整理出幾個主要的人類飲食變遷。人變多是好事啦,但飲食結構卻有了重大的改變,吃的食物種類變少,也就是飲食多樣性變差。回過頭來看「人類本來就該吃XXX」這樣的論述,當我們用巨大時間尺度來看的時候,你會發現人類沒有本來就該吃什麼樣的飲食,而是要看當下的環境。
(以下的時間點在不同的文獻可能會有些許的差異,基本上還是以參考文獻為主) 地猿:基本上跟吃素沒兩樣(4.4百萬年前) 這時期的地猿(Ardipithecus)會吃一些樹葉、樹根、種子、水果等植物作為食物。有時候你可能會聽聞「人類本來就應該吃XXX」的說法,接著便以此主張來說服你該吃某種飲食才能長保健康。如果我們用數百萬年的尺度,來看人類飲食演變的話,相信很容易會得出「我們其實沒有本來就該吃什麼」這件事。此外,卡路里的可獲能力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困難,農業飲食讓人們輕鬆就獲取超過生長需要的能量。
南方古猿:能吃比較硬的食物(4.1百萬年前~1.4百萬年前) 這時候的古人類是南方古猿(australopithecine),有比較大顆且琺瑯質較厚的牙齒,原因可能是飲食中有硬的食物,而小臼齒也能用來咬開種子的硬殼。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這時期的他們,會吃含有豐富澱粉的地下莖(Underground storage organs, USOs),在飲食中可能佔有相當的比例,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因而較高。
在這個時期,人類的飲食型態變為高蛋白質/低碳化合物飲食。看到有水果可別以為他們吃很好,那時的水果不太甜。
昆蟲、爬蟲或是小型的哺乳動物,也是他們會吃的非植物食物。隨著飲食型態的轉變,人體內的代謝似乎也會趨向慢慢調整,讓自己適合那樣的飲食。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來自採集的植物食物,或是動物的肝與肌肉中的肝醣。現代:飲食均質化 延續農業時代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結構,農業與加工技術的進步,讓澱粉食物變得更好消化與吸收。本來要很長的腸子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,經過火的處理,不需要那麼長的腸子也能吸收得很好。而且本來沒辦法吃的東西,經過加熱也能成為食物,人們能以較少的時間獲取更多的能量與養分。
用火與烹飪:約80萬年前 目前較為確信的證據是80萬年前,住在現今以色列的人已經懂得用火。你對現在每天常吃飲食可能覺得一成不變,甚至會覺得人好像都是這樣子活過來的。
現代比較流行的飲食法裡,生酮飲食、原始人飲食、斷糖飲食可以歸在前者。有趣的是,人腦的容量在這個階段也跟著增加,腸子也剛好跟著變短,這可能是拜飲食品質改善所賜。
吃肉除了能獲取大量的卡路里,也從中獲取豐富的蛋白質、鐵、鋅、維生素與其他的營養素。相對於過去農業時代的飲食,現代飲食很容易讓血糖快速升高,而這可能與目前第二型糖尿病的流行有關。
而限/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則是後者,但有時候限制嚴格的話,此飲食可與生酮飲食畫上等號至於鄭文逸集團的持股,也因遭台北地院起訴,因此也無表決權。違反前項規定取得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有表決權之股份者,其超過部分無表決權。投票結果公布,公司派宣布取得6席一般董事及3席獨立董事,大獲全勝。
不過,由於大同公司派人士在投票之前,就宣布刪除數十個法人股東與個人股東的投票權,結果當選的6席董事、3席獨董均為公司派提名,包括前立委黃國昌在內的市場派提名全部落馬,也引來詬病。超過50%的股票,通通遭到剝奪投票權,連外資專戶也是一樣,最後,只剩下9億多股有投票權。
大同公司派董事當選名單包括大同現任董事長林郭文艷、大同財務副總經理彭文傑、大同大學法人代表張益華、董事蘇鵬飛、陳守煌、蔡勝文,獨立董事則有謝穎昇、羅清泉及劉宗德。他質疑,這是什麼叢林投票規則,「這豈不成了不支持林郭文艷的,就通通沒有投票權?」大同到底砸了多少錢、請了哪個律師,願意具名為此種違法濫權負責。
對於市場派股東認為投票權遭刪除,造成權益受損,經濟部官員表示可循法律途徑救濟,可依《公司法》189條規定,從股東會決議做成起的30日內,向法院訴請撤銷決議。但今日股東會上司儀宣布,出席股東可表決權數共9.9億股,以總股數23億股來看,共刪除12億多股,有超過50%股權被沒收,約有數十個法人股東、個人股東被剝奪投票權,這其中也包含先前傳出的8個外資專戶。
《鏡週刊》報導,在股東會前夕,就傳出以董事長林郭文艷為首的公司派,針對8家外資投資專戶提告,認為這些股東持股有中資疑慮,估計有20.55%的股權恐被剔除投票權,不過投保中心表示,有無中資疑慮需要主管機關認定,股東權益不應受到阻礙。(中央社)大同公司經營權之爭正式對決,今(30)日舉行股東常會改選董事,公司派被控將市場派可表決票刪除,約僅剩原來4成多。申報事項如有變動時,應隨時補正之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投資人保護中心律師林俊宏會中發言時表示,是否涉及違法中資,應由政府認定,大同公司不得違法自行認定,逕行刪除所謂「違法中資」,應遵守議事程序。
」 基於上述的法條,共有27位股東涉及共同經營併購目的,包括三圓集團在內的股權均無表決權。不過,就在董事改選、股東投票行使表決權前,他要再次發言,麥克風被直接關閉。
此次代表市場派獨立董事候選人的前立法委員黃國昌也在臉書表示,大同股東會司儀宣布有數十個法人股東與個人股東通通剝奪投票權(包括8個外資專戶),總共刪除12億多股(總股數23億)。延伸閱讀: 從黃國昌參戰大同獨董,談「公司治理」為何如此重要? 新聞來源: 大同經營權公司派大獲全勝 遭控剝奪市場派投票權(中央社) 大同股東會爆投票權爭議 經部:可循公司法救濟(中央社) 大同公司派強刪票超過50%股權被沒收(鏡週刊) 市場派選票都不算
投票結果公布,公司派宣布取得6席一般董事及3席獨立董事,大獲全勝。他質疑,這是什麼叢林投票規則,「這豈不成了不支持林郭文艷的,就通通沒有投票權?」大同到底砸了多少錢、請了哪個律師,願意具名為此種違法濫權負責。